2021-11-17 17:54:44来源:中国文学网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学理论走向世界,在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中实现着文明的互鉴、互学。这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学理论的进步,还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学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中国文学理论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需要当代文学理论研究者继续深入研究,为让中国文学理论获得世界认同而不懈努力。
为全球人文研究提供精神资源
“有生命力的文学理论必定会超越国家和民族,成为世界文学理论的组成部分。”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教授李健认为,中国文学理论只有走向世界,才能彰显自身价值。但是,当下的中国文学理论要走向世界仍面临以下困难。首先,有民族特色的话语体系尚未形成。现在的中国文学理论实际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古代文学理论,二是西方文学理论。这两大部分尚未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彰显民族性的古代文学理论也没有被有效激活。其次,部分文学理论研究者盲目跟随西方文学理论的脚步,缺少自己的理论发明,对中国本土文学理论的研究深度也不足。另外,中国文学理论界至今仍存在“引进多,输出少”的问题。由此导致的后果是,中国文学理论中一些有价值的理论,西方学者并不是很了解,他们甚至还会对中国的文学理论产生误判。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子林表示,20世纪以来,经过文艺理论界的不懈努力,中国文学理论在文学观念、文体观念、批判意识以及文论话语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转变,完成了由古代文学理论到现代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转型。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通过中西对话、古今融通的学术创造,中国文学理论界建构了属于中国自己的、可与西方对话的、以文学审美论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中国文学理论走向世界,一方面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另一方面能够让中国融入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意味着要呈现中国文化、文学之现代性的独特价值。让中国融入世界,意味着要彰显中国文化、文学的丰富精神世界,为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作贡献。而中国文学理论走向世界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如何破除“西方中心主义”以及狭隘的“民族主义”,如何建设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教研室主任饶静表示,中国文学理论一直在“世界”中,所谓“走向世界”更多地是一种美好愿景,即让由中国历史和现实经验生发出来的文论话语,为全球人文研究提供富于活力和洞见的精神资源。中国文学理论走向世界面临的困境就是创造性转化的困境,即如何将传统和西方的各种思想和话语资源融汇成直指当下的话语表达,如何突破近代西方科学认识视野下的主体、自然和时间观。
开展创造性研究
吴子林告诉记者,中国文学理论中的不少研究偏于概念的判断、逻辑的推衍,并因此成为概念、术语的智力游戏,无益于增进我们对美之创造的理解。在吴子林看来,文学理论的构建应立足于文学的本体阐释,注重整合各种文论资源。文学理论研究者也应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文学理论问题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进行“处境分析”,同时在由“知识”上升为“智慧”的过程中,融通中国传统的、诗性的“隐喻”型与西方传统的、知性的“演绎”型这两种述学文体,构建原创性的学术思想。如此,则必将有力推进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推动中国文学理论更好地走向世界。
饶静谈到,中国文学理论研究者要对文论话语体系进行深入而持续的思考,并对文学理论的基础问题和现象作出回应与阐释。一方面,探究中西方传统思想本源;另一方面,立足于当前文艺创作实践,在充满差异的世界中求索,让世界听到中国文学理论研究者的声音。
李健提出,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者要不断深入研究文学创作和批评,抓准中国文学理论与世界文学理论研究的共同问题。要清醒地认识到西方文学理论的成就和不足,立足中国自身情况,开展创造性研究,向世界发出中国学者的独特声音,向世界叙述和呈现出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另外,还应加强中外文学理论领域的交流,加深西方对中国文学理论的了解,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中国文学理论走向世界。(孙美娟)
文学频道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19-2021 www.wxpdw.com All Rights Reserved